佛说: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。 佛说:一切有为法,尽是因缘合和,缘起时起,缘尽还无,不外如是。 佛说:万发缘生,皆系缘分!偶然的相遇,蓦然回首,注定了彼此的一生,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。 佛
如幻居士讲述●摘录明伦杂志 在早晚两堂功课,或念佛、诵经等佛事后,将所有功德回向出去,所念的回向文有——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
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,必须把因果的事搞好,因为你懂了因果,自己的烦恼就会降低,自己只会做好事,不会做坏事,因为这个身口意一动就是一个种子。 先举个例子,首先一个种子是什么,果就是什么,一模一样,大家想想看,你种一粒麦子,等你收果子的时候,是不是种子和果
打坐之初主要在于一个环境三个调理。 首先选择有利于入静的环境,如果在房间里打坐,室内光线明暗适度,空气通畅,温度也要适中。室外坐禅要选择幽静的地方,避免受到意外的惊挠。我们这里说的是煅练初级的打坐功夫,因此和澳门巴黎人娱乐场提倡的身居闹市里,心无车马喧不是一
一、放下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。走到一处浅滩时,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。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,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。 来吧!小姑娘,我背你过去。师兄说罢,把少女背了起来。 过
发现自我是马祖教人的目标,也是整个禅的主旨。这点我们可以从马祖和他的另一位高足大珠慧海的故事中看出。 当大珠第一次见马祖时,马祖问他:你从哪里来? 大珠回答:从越州大云寺来。 马祖又问:
如果你没有悟性,只是理解道理,只是以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,比如说修行是一回事,世界上的事情又是另一回事,那么你就会有两边之见,就是两边对立。一个人心灵有一个对立的出现,他就修不好。譬如说你觉得有妄想,而你又想清静,那么就叫对立。
依《金刚般若经旨赞》开示:略显此经有十威力,犹如金刚,故得此名。何等为十? (一)【最胜威力】。最上第一希有之法,所在之处皆应敬故,如彼金刚胜诸宝物,故《涅槃经》云:如诸宝中金刚最胜,随彼宝膜,成彼宝故。 (二)【难见威力】。经义果报,皆不思议,乐小法者
经典一:一切皆为虚幻。 经典二:不可说。 经典三: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 经典四: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,心不动,人不妄动,不动则不伤;如心动则人妄动,伤其身痛其骨,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
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。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,但是总有领悟不透的真理,总有一些有意或无意的烦心事闯到心里来。总之,人生如梦,人生顺少逆多,一辈子不容易,千万不要总是跟别
临济宗为澳门巴黎人娱乐场南宗五家之一,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。从曹溪的六祖惠能,历南岳、马祖、百丈、黄檗,一直到临济的义玄,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,后世称为临济宗。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。又临济六世
一个人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?不是昨天的辉煌,也不是明天的希望,而是现在。 永平寺里,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禅师在烈日下晒香菇,住持道元禅师看到以后,忍不住说:长老,您年纪这么大了,为什么还要
很有名的一休禅师,有人问他:“禅师!什么法号不好叫,为什么您要叫‘一休’呢?”一休:“一休万事休,有什么不好?”信徒听了认为不错,一休万事休,很好,很好。一休:“其实一休不好,二休才好。”
马祖道一禅师有一次在打坐时,忍不住朝佛像身上唾了一口痰,侍者见其情景很不以为然,急忙问道:老师!你为什么要把痰吐在佛像上面呢? 道一禅师立刻咳嗽了两声,反问侍者道:虚空之中,到处都有法身,我
1 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莫使有尘埃。(神秀示法诗) 2 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(六祖示法诗) 3 处处逢归路,头头达故乡。本来成现事,何必待思量。(神照
缘失去时别太惋惜 缘,拥有时不易,失去时也别太惋惜。放弃也是一种美丽。想想人生在世要经历多少事,偶遇多少人。如果每次你都追逐、寻觅,岂不劳心伤神。失去的就让它成为过去,自己拥有的才是最值得珍
公案一 野狐禅在澳门巴黎人娱乐场中,流入邪僻、未悟而妄称开悟,禅家一概斥之为野狐禅。 取自一个著名的澳门巴黎人娱乐场公案: 百丈禅师每日上堂。常有一老人听法并随众散去。有一日却站着不去。师乃问:立者何人?老人云:我
澳门巴黎人娱乐场五祖是弘忍大师。弘忍(公元602~公元675年),唐代高僧,俗姓周,七岁即追随道信出家,三十年不离师侧,尽得其师禅法精要。得法的弘忍,在道信示寂后,定居于黄梅双峰山东面的凭茂山,所以弘忍的禅法被时人称为「东山法门」,亲近学习者千人有余,法席隆盛。
生活的禅法在于维护心地的恬淡与庄重、清澈与干净,少了逻辑的造作,少了我执的枉然,经过人生的大悲大喜,回归内心的宁静与活泼,化解了烦恼的沉重,活出生命的干净,不管如何经历世事的喧嚣,也恰如走过山水,走进山水,赏山水清,知山水宽。
唐代朗州刺史李翱非常向往药山惟俨禅师的德行,一天特地亲身去参谒,巧遇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,虽知太守来,但仍无起迎之意,侍在旁提示,仍然专注于经卷上。李太守看禅师这种不睬态度,忍不住怒声斥道:“见面不如闻名!”
快乐绝对不是来自于满足自己的欲望,究竟的快乐是来自于征服自我,并且灭除欲望与我执。生命最大的快乐,无过于对自我的放捨与对正觉的亲证;我们一再追逐虚妄的享受,只是徒增我执烦恼。
无争首先是守规矩。不要借着谈论、交流佛法发泄自己对对方的不满。就算你语言站优势但是言和心不一致,这是一种欺诳。容易断他人慧命和因缘。真正的交流是合和无争的,都为法以法合和,心里都是为法了也就无争了。不要为自己执着的我,有我所就有争,有我所就有苦。
真正的快乐,来自于调伏自心;不懂得调伏自心,就无法体会何谓真正的快乐。世间人寻求快乐,只是在增加自己的欲望,那是永无止境的欲求;真正的安乐,来自于烦恼的调伏,并且恢复我们心性那份原本的自性光明。